2024年5月20-21日,“双碳背景下混凝土与化学外加剂技术发展”国际学术研讨会在厦举办。此次研讨会由中国混凝土外加剂博物馆国际交流中心主办,厦门市硅酸盐学会联合垒知控股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科之杰新材料集团有限公司、厦门市工程添加剂重点实验室等单位承办,厦门市科学技术协会、中国土木工程学会混凝土外加剂专业委员会、中国建筑学会混凝土外加剂应用技术专业委员会、中国建筑材料联合会混凝土外加剂分会、北京市混凝土协会外加剂分会等单位为支持单位。
厦门市科学技术局党组成员、副局长曹伟民;厦门市科学技术协会学会部部长马宗远;博物馆名誉馆长、德国慕尼黑工业大学教授、脂肪族高效减水剂发明人Johann Plank;中国土木工程学会混凝土外加剂专委会秘书长郭京育;中国建筑学会混凝土外加剂应用技术委员会主任委员黄靖;中国建材联合会混凝土外加剂分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王玲;北京市混凝土协会外加剂分会会长王子明;中国建筑学会建筑材料分会混凝土外加剂应用技术专委会副主任王万金;垒知集团常务副总裁麻秀星等出席开幕式。
(一)主题报告会
主题报告研讨会上,来自国内外的9位知名专家学者聚焦全球混凝土行业脱碳策略议题建言献策,为混凝土行业绿色转型提供科学指导与实践方案。
Johann Plank教授的报告《全球水泥与混凝土行业的脱碳策略》为全球视野下的行业减排路径提供了战略指导。Plank教授强调了国际合作的重要性,并分享了欧洲最新的低碳技术进展。
王玲在《中国混凝土外加剂行业现状与低碳混凝土新产品》报告中,全面剖析了中国混凝土外加剂行业的现状,展示了国内企业在低碳产品开发方面的最新成果。
泰国法政大学Somnuk Tangtermsirikul教授分享了《利用不合格粉煤灰实现CO₂减排》的独到见解,展示了如何将环境负担转化为减排机遇,为全球提供了可借鉴经验。
王子明的《低碳混凝土技术——化学外加剂方面的贡献》、清华大学孔祥明教授的《聚羧酸系减水剂对水泥水化和水化产物的影响》,分别从化学外加剂、聚羧酸系减水剂的创新应用角度,阐述了低碳混凝土技术的发展潜力。
科之杰集团外加剂研究所方云辉的《水泥基材料的多尺度水化及其在低碳研究中的应用》、贵州大学谢海波的《农业废弃物转化为混凝土外加剂:实现低碳混凝土经济的途径》、厦门市建筑科学研究院尹键丽的《商品混凝土企业的零碳思路》则从不同材料与资源转化利用的角度,提出了实现低碳经济的创新途径。
麻秀星在其报告《双碳目标下水泥、混凝土及外加剂行业的变化》中,深入分析了政策导向下的行业转型趋势,强调了企业适应“双碳”目标的紧迫性与策略。
一场丰富精彩的学术盛宴,一次掷地有声的行动号角,一届国际高水平的技术交流。与会代表反馈受益匪浅,收获颇多。通过这次跨越语言障碍与文化差异的深刻碰撞,对混凝土产业绿色转型的路径获得了前所未有的敏锐洞察与坚定信念。
(二)青春智汇,研讨绿色实践
21日的青年学者论坛同样围绕绿色建筑领域的最新成果展开。
福州大学张勇的《低碳混凝土氯离子扩散性的新见解及其耐久性设计》为与会者揭示了低碳混凝土在耐久性设计上的新思路,特别是针对氯离子扩散性问题的独到见解,为提升混凝土结构的长期性能提供了科学依据。盐城工学院贺盟则深入材料科学的微观世界,通过《制备条件对羧甲基羟丙基纤维素结构和性能的影响》报告,详细阐述了制备条件对这种新型材料性能的微妙调控作用,为材料科学的精准设计开拓了新路径。来自厦门天润锦龙建材有限公司的叶俊辉,分享了题为《轻质混凝土对工程碳排放影响的研究》,展现了轻质混凝土在降低建筑工程碳足迹方面的显著效果,为建筑业的绿色转型提供了有力的研究支撑。科之杰集团陈展华介绍了企业如何在新材料研发方面持续突破,柯余良则展示了无碱液体速凝剂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他们的发言彰显了产学研结合在推进行业技术创新中的重要作用。此次青年学者论坛,不仅展现了我国青年砼业工作者在混凝土与建筑材料领域的学术风采与创新潜力,更为行业同行提供了宝贵的实践和应用经验,共同研讨了如何以科技创新驱动建筑领域的可持续发展,让行业迈向更加绿色、高效的未来。
此次国际研讨会的成功举办,加深了国际间绿色建筑建材技术领域的相互交流与合作,为实现全球“双碳”目标提供了切实可行的技术路径与创新思路。展望未来,厦门市硅酸盐学会将继续携手业界同仁,秉持严谨务实的态度,深化国内外学术交流与合作,积极探索更多绿色、低碳、高效的可持续发展路径,为混凝土与化学外加剂行业的绿色转型贡献更多智慧和力量,推动全球绿色建筑建材技术的不断进步与发展。